图片新闻
1 2 3 4 5 6
科研进展
  

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新时代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调研”开题


发布时间:2024-06-06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4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新时代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调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简称“马研院”)举行开题会。马研院院长辛向阳研究员代表项目责任单位致辞。马研院副院长陈志刚研究员主持会议。

辛向阳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学者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科学、全面、精准摸清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现状,形成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和权威性的全国调研报告。二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学者协同研究、成果共享的优良作风,通过各省调研形成可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用的数据库,全面呈现调查数据、案例资料、调研资料,访谈资料等。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学者服务社会、服务决策的功能,通过实地调研、理论研究,形成科学的、可落地的政策建议,为新时代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项目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刘爱玲副研究员作重点汇报,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项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十省百校”,开展“小切口”的深度调研,深入把脉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现状、成就、难点,通过学理研究、理论分析,提出新时代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政策建议。汇报重点围绕项目必要性与可行性、调研内容、调研方案、预期目标四个方面详细展开,呈现了项目实施计划和主要研究内容。

专家评议组高度肯定了项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充分肯定了项目的问题意识、研究方向和内容设计,并进行了中肯的批评、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担任此次专家评议组组长,组织引导专家评议会并担任综合评议。

冯刚认为,项目样本抽取合理、科学。充分考量了东、中、西的地理分布,且兼顾到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校生数量等关键要素。他强调,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建议课题研究关键在于处理好四项关系,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和课下的关系、校内和校外的关系、线上和线下的关系。

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认为,项目研究思路清晰,调研设计扎实、可行。项目按照“广泛调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研究层层深入。技术路线科学、可行,调研设计扎实,易于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此外,他建议建立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让调研数据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科学研究。

辛向阳表示,课题关于“引领力”的研究面临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知识量急剧增加的现实背景,青年学生既与时代同频共振,有理想、肯奋斗,但又更加开放自信、充满个性,在面对自身发展问题时渴望得到关注、受到尊重,因此他建议课题组要紧贴学生现实问题,着重关注并思考学生就业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陈志刚认为,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要有系统观念,从结构功能进行分析,形成有力、有效的具体抓手,他建议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通过数据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指标体系,从而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引领工作进行评判,分析引领力的强弱,进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思想。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代尧教授肯定了这项课题研究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议课题组在现有研究设想基础上,适当拓宽研究思路,除了聚焦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主客体,还要关注在学校环境、社会大环境变化对引领力发挥效果的影响,进行学理性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教授评议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项目研究通过全面的实际调研能够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建议大问题小切口,在调研过程中突出重点,可考虑在研究内容上聚焦高校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知晓度与认同度等意识形态主脉问题,聚焦高校马院实际发挥引领力作用情况等意识形态工作阵地问题开展调研。

马研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贺新元研究员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引领力关键在人,因此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实的人,要进一步做好实际调研的细化工作,考虑不同层次的引领主体与引领对象侧重的问题与产生的效果不同,坚持问题导向,在调研过程中挖掘新问题、获得新材料、找到新情况。

项目组主要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刘志明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王习胜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韦冬雪教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素霞教授,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斌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尤琳教授,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楠教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分别回应了专家指导意见,并表示项目组将会认真吸收各位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研究思路、细化研究问题,稳步推进项目研究工作。

开题会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传利教授为项目组全体成员作了题为“高校意识形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他从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政治能力、警惕高校可能存在的西化风险、密切关注高校意识形态的十大动向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与深入解读。他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我们要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研究实践课题、严谨阐释学术观点、科学解决现实难题,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并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敏锐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现实表征,警惕隐蔽性意识形态渗透,通过学理研究、实践探索提出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风险防范与化解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供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王村村
新媒体编辑:宗敏 崔岑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河北省雄安新区 企业邮箱:zdyx9568@163.com 邮政编码:071700      
冀ICP备2024071932号
冀公网安备XXXX号